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元茂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一超直入如来境,草篆书法是大家---谈李元茂先生的书法篆刻鉴定艺术

2011-12-07 11:56:1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乔晓军
A-A+

  古之磅礴郁积之地,必出书法大家。

  有客来,言太原地气磅礴深厚,自古以来大家层出不穷。但自从宋初赵光义用水灌了晋阳城,毁了太原的龙脉后,似乎把郁积在太原的磅礴地气彻底扫尽。山西书法领域,似乎已无大家。

  我説客人:你真是孤陋寡闻,北宋的米芾不是挟太原磅礴地气而出吗;清初的书法大家傅山,不是抱太原的磅礴地气而居吗?就拿山西说吧,出生在太原的李元茂算不算一个大家呢?虽然他离开山西多年,现寓居京华,但他毕竟是太原人,是在山西成长起来的,从山西走出去的书法大家呀。他和米芾一样,身上承秉的仍是太原的磅礴地气。再説了,什么是书法大家?我认为如果他在书法领域有超出别人的突出贡献,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自己印记的,他就是一个书法大家!

  李元茂的书法艺术,特别是他的草篆艺术是的的确确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并且这个印记不会让历史的烟云抹去,也不会随着历史前进而消失,他已经成为了中国草篆书法发展史的一个航标,你能说他不是一个书法大家吗?另外就是:所有的书法大家都忌谈自己是书家,因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不以书法自矜。林散之自谓诗人,启功言书法为余事,这可能就是你只知道李元茂是个文博专家,不知道他是个书法大家的原因吧。

  首先我们来看他的书法成就,李元茂真草隶篆皆能,但现在人们是看到更多的是他的草篆,其实他行草和隶书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写的很好,深得大家赞许 。传说他年轻时候在山西,模仿傅山所写的大草书轴,曾蒙过鉴定家徐邦达的法眼,误认为傅山真迹,后看了好久,才説年代比傅山似乎晚了一点。这是我听好友、原运城书协主席宋嘉木说的。当然有关李元茂这方面的传説还有许多,但这只是道听途説,没有证实,我不敢多説。

  现在我们就説他的草篆书法吧,虽然草篆是非山西籍的赵宦光开始写起的,但它却是山西人傅山漫不经意和李元茂苦心经营把他发展成两个高峰的。书法四体,真草隶篆,以篆为首,篆是真草隶等书体的源头,所以大多书法家都知道藏拙,都不写篆书。因为篆书一写,就很容易写出自己传统书法功底粗浅和对传统书法理解的浅薄。你看现在的山西书法家,许多都在学写傅山,因为傅山是山西人,乡里文化的亲近感,再加上傅山是中国书法领域似乎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但他们都学的是傅山的行草,没有人学写傅山的草篆吧,因为他们看不懂傅山的草篆书,他们没有傅山那么高深的学问和对古文字学的理解。他们不敢写傅山的草篆,是因为傅山草篆书里的许多异体字,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都不认识。但李元茂为什么他敢于写呢?因为他自信,他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他精通字学,孩提时就已抄录《说文解字》等字学书,后又拜古文字学大师张颔学习古文字学及考据学。再者中国书法讲究传承,就是你要能写的好,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条件和名师指导。李元茂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旧学的严格教育。他十岁习书,十二岁就学篆刻和书画鉴定。他的叔祖是民国年间为孔祥熙书画文物鉴别专职人员,四九年后又常携少年的李元茂奔走于京津沪等地鉴赏字画古玩,这就让天禀聪颖的李元茂有了得天独厚、优于常人的学书条件,见到比别人多的多的名人书画真迹和金石碑刻。他小时候写字临的帖,看的是明拓,甚至有宋拓的真品,当然还有明清许多大家的真迹。正因为他一起步就比别人高,所以他才有可能后来走的比别人远;他一开始就比别人见的多,才有后来他比别人识的广,所谓见多识广是也。从小就见到许多珍贵的名人书画真迹,并能看出真伪,甄别优劣,我想这可能是李元茂能取得而别人取不到的书法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你看现在许多所谓的书法家,整天坐在家里,临帖写字,他临的是现代印刷的错讹众多的帖书。帖书,就是用翻刻了无数遍,甚至是伪帖印刷出来的书。你想他们就是写一辈子字,也写不出个什么样子来的,没有进山看过真虎,是根本画不出老虎的精神和神韵来的。他们写了一辈子字,最多也只是个书奴和写字匠。只有看到唐宋拓的王帖,你才有可能领略到更接近于王羲之的笔墨精神,只有看到清初的段帖或者傅山的真迹,你才能理解傅山书法里奇妙的笔法。李元茂长期的古书画金石鉴定经历,加上他悟性极高,见多识广,师出名门。所拜的宁绍武、高寿田、郭伯英、张颔都是名师;名师指导,再加上自己秃笔成丘,池水皆黑的勤奋努力,使李元茂比常人更能透彻了解中国传统书法里的笔墨精神,领略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和真谛。

  长期篆书实践使他由精于勤,而成于悟。对秦篆古草长期的勤奋临摹书写,让他感到秦篆的拘谨刻板、笔画规整已走入穷途末路,需要一个大胆的革新,而新的篆书革新之路就是要用草书的“动”来打破篆书里的“静”,用草书里的的“艺术”来打破篆书里的“匠气”。他要用古草笔势写出篆籀的生动韵味,让篆书在自己的手里有一个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革命,这就是他融会贯通中国书法各个书体的笔墨技巧,自己独创出的、对中国书坛有着重大影响的“心与理通、理与心一”的书法理论,他用这个超前的书法理论来阐释自己篆书实践,让它成为自己“心体草篆”独特书法技法的理论基础。

  就传统来説:篆书原先是分大篆和小篆的。中国古代两个草篆大师之一赵宦光是用草书的技法写小篆;晚明的人文环境让他的草篆写的枯寂冷寒,笔势凋疏;而另一个大师傅山虽然是用草书笔势写大篆,但他的漫不经意,偶尔为之和清初的兵荒马乱,又让他的草篆写的游丝牵连、拖泥带水,枝叶横漫。他们的草篆书,往往给人一种荒山野寺、秋叶飘零的感觉。而李元茂用他的独特的“心体草篆”写出来的篆书就大不相同了。天赋聪颖,再加上深厚的国学修养,让他用古草笔体写出的篆字,密处不繁,疏处不散,体势生动,笔力苍秀,古劲之外,逸气飘然;他的淡雅枯湿的墨色,轻重缓急的笔触,纠结飞动的线条,一洗古今篆书的刻板拘谨面目,让板着面孔的篆书变得让人更为亲近,非常耐看。他为篆书提供了新的审美价值和观念,也充分展现了他革新篆书艺术的努力、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取得的斐然成就。写篆如神,以草写篆,将草篆写得古秀苍劲,不同流俗;融合赵宦光、傅山两人笔墨精神里的人文精神之所长,又摒弃了两人时代经历环境之所短,把草篆字写的既有李元茂个人独特面貌,又有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我们从他的草篆书法里,已看不到赵宦光和傅山草篆山谷里的荒疏冷寒,但却能看到在赵宦光和傅山的荒疏草篆山谷里的草长莺飞、融融春意。在他的草篆书法里,虽然你看到了他师祖赵铁山篆书的意态,恩师张颔篆书的法理,但你看到更多的是李元茂草篆的生动神韵和文人情趣;他师法赵铁山、张颔,但又彻彻底底走出赵铁山、张颔,就像汉隶走出秦篆一样,他将篆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写的清逸灵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韵味。这就是李元茂草篆书法异于古人和超越地域的独特魅力。

  你看他的草篆书法,给你的不是震撼,不是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和装腔作势;而是意味深长的耐人寻味的视觉感受。醇厚,耐看,高格调,高意境,高趣味,让你在现代浮躁茫然的灵魂有一个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即来源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用最大的努力打进传统中去,又用最大的勇气从传统中打出去,这就是李元茂草篆理论和实践带给所有书法工作者的启示。

  另外李元茂的草篆书法,洋溢着浓郁的金石气和书卷气。从他的草篆书法扑面而来的不光有吴昌硕、赵铁山的金石,还有孔子的儒、老庄的玄、深山寺庙的禅;晋人的超脱、唐人的丰腴、宋人的雅致。作为古文字学大家张颔的高徒,他对中国古文字学的精通,在目前文博界脱颖而出,无人小觑。他用蝇头草篆写的《说文》、《大学》、《论语》、《金刚经》、《老子》等儒道佛学经典,都是长达几米的书法长卷,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都是用线条纠结、结体繁密的独特草篆写就。一打开这些书法长卷,你就像进入一个藏在深山密林里的或者是岳麓或者是白鹿洞书院,或者是嵩山或者是武当的古寺道庵,你能听到从山林里飘出的朗朗远古读书声和梵音古钟,它让你有一种探幽寻踪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冲动和沉浸其中的醉痴感受。手卷的引首,就像一个温文尔雅的老者站在那里,在给后面手卷的内容——那几千个密密麻麻麻蝇头草篆的学生在讲着子乎也者、周礼佛云。这些价值不菲的书法长卷,目前深受中国和日韩资深学者的喜爱。儒学文化越深的,传统文化修养越高的人,就越喜爱李元茂的这些草篆长卷,这已成了收藏界文博界共识的一个奇特现象。为什么呢?我想和他的这些草篆长卷有着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的人们从这些儒道佛学经典长卷里,读到的不光有李斯、傅山、碧落碑,还读到了孔孟老庄、道玄佛禅;不光领略到中国传统书法特别是他独特草篆的无穷魅力,还能感觉到他用真正的中国书法笔墨精神写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四方远被。

  就凭这些书法精品,在中国的书法史,特别是篆书历史上,李元茂肯定是要占一席之地的;而在草篆这个特殊书法领域,李元茂所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尤为明显,这毋庸置疑。他站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里,不敢説是和赵宦光、傅山一样并立为中国草篆书法史上的三个山峰,但他的的确确已成为中国草篆历史长河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灯塔。承前是他站在赵宦光、傅山的肩膀上,经过长时间的草篆书法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草篆书法艺术;启后是在他书法成就和草篆理论影响下,他的一大批弟子,还有许许多多年轻的书法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草篆书法独特的价值所在,并将对李元茂“心体草篆”的理论认识应用到书法的具体实践中。李元茂为这些年轻的篆书工作者,指出了篆书实践乘风破浪前行的方向。

  如果説李元茂的草篆书法带给你的是震撼的话,那他的印章篆刻艺术却能够让你深深感染;如果説他的草篆书法通于儒道的话,那他的印章篆刻则更多是通于佛禅。他精通小学,穷究书体,对几乎所有篆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了然于心,并运用自如,他融古今篆刻大家技艺于一炉,并巧妙地化入到自己高超的“写篆”技法中,这让他印章篆刻:运刀布白,神韵独特。一把刻刀,一块石头,几根跳动的线条,方寸朱白之间,让你有一种“深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唐诗佛禅意境。长期的草篆书法实践和对印章石材的潜心研究,让他充分认识到了石性的酥脆和金属篆刻的相异性,因而他在具体篆刻实践中,更多的注重的是刀趣笔意,注重人在篆刻过程中的抒情达意,让刀在石上,如同笔行于纸,运刀如同写篆,信刀所至,一派天然神行,彻彻底底地让自己的篆刻跳出秦汉印玺的的藩篱,为中国印章篆刻开拓了新的审美意境。他将无限的人文意趣融进到“写篆”的过程中,不去刻意追求结字布白,却能够由熟返生,尽得篆刻方圆、虚实、疏密、连断、开阖,藏露等对比变化之妙趣;不拘于笔墨刀味,但笔墨刀味很浓;不刻意追求造型布局,但造型布局却能独辟蹊径,浑然天成。他让每一个印章的篆刻都达到一个不可重复的新高度。

  我们知道,古代印学分浙皖,现在的学界,也把中国的现代印学分“石派”和“金派”。“石派”如同由太原人王维创立、米芾承前启后完成的南宗画派:雪里芭蕉,一派烟云,追求的是法天归真,自然天趣;它和苦苦匠心经营、追求法度的“金派”大不相同。李元茂挟太原磅礴地气而出海南,又抱太原的磅礴地气而居京华,他的篆刻艺术吸收更多的也是王维、米芾、傅山等有着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写意求趣的南宗艺术营养。他用自己独特的“写篆”艺术理论和对中国篆刻的巨大贡献,和另一个山西人王镛一起,成为了现代中国“石派”篆刻中两个中流砥柱和杰出楷模。同为山西籍的“石派”篆刻大家,他和王镛的区别在于:王镛多以汉隶的古拙入篆,追求气势的恢宏,篆刻不拘石材。而李元茂因为对田黄、鸡血、芙蓉等名石特性有着超越常人的透彻了解,且多以古草的灵动入篆,追求更多的是篆刻中线的文人意趣,这种线的生动苍秀、文人意趣是劣石表现不出的,故近几年,他非名石不奏刀。名石的优良石质,加上他高超的篆刻技艺,克服了“石派”里不注重石材所造成的线偶断的普遍瑕疵,他为中国篆刻“石派”艺术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和古代写篆的傅山不同在于:傅山写篆印章,只是偶尔为之,率性而已;而李元茂却把它当成了终生的事业,孜孜不倦一生追求。有气韵、有品格、有天趣、有法度;笔法美、章法美、意态美、神韵美,这就是李元茂写篆印章的显著特点和独特魅力。

  正因为他的“写篆”理论对中国篆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他在印章篆刻实践中取得的成就,西冷印社吸收他成为继王镛之后的第二个山西籍会员。这时的李元茂虽然已经离开山西,客居海南,但山西的许多媒体还是称他是山西省的第一个西冷会员。他入社后,为了发展山西的金石篆刻事业,在2004年特邀张颔、2008年又推荐林鹏参加了西冷印社。从他特邀张颔和推荐林鹏加入西冷会员的这件事上,你也可以看出他人品高尚的一面。

  李元茂对中国书法篆刻史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在1983年他就创办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一个书道,你就明白他对书法篆刻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这个比现在的中国书法院早二十五年,比现在的中国篆刻院早二十八年的研究所,填补了中国金石书道研究的空白,他的事迹也因此载入《中国印学年表》,成为山西自明末傅山之后,三百年来被印学史册入载的第一人。这个研究所倾注了他中青年时代书法篆刻努力实践的全部心血,显示了他超前的书法篆刻理念和教育精神。这个超前的书法篆刻理念成了他后来“草篆”书法和“写篆”篆刻的理论基础。长期的书法篆刻实践,让他认识到:就印学而言,要想逾越古玺秦汉铜玉印和明清兴起的石材各流派这两个印学高峰。就必须开辟一条新路,建立一门学科及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采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书学和鉴定之学亦如同印学。本着这个对书法篆刻鉴定的超前理念,他创办了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创办,不仅为山西培养了一大批金石书法鉴定人才,同时也为这些人才输入了先进的金石书法鉴定理念,指导他们在书法篆刻鉴定具体实践中能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古人的藩篱窠臼。如同张溥之于复社、吴昌硕之于西冷印社一样,虽然他后来离开了山西,但他对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他的先进书法篆刻鉴定理念对山西的长远影响亦应记入山西书法篆刻鉴定史册。另一个能表现出他对中国书学有着超前理念的,是他在《西泠印社》总十二辑上就发表了“会通和合,重在读书——漫谈书法篆刻家读书。”号召中国的书法家加强国学修养,提高自己的笔墨精神,而不是笔墨技巧。这在盛行临帖写字的中国书坛,无疑如同振聋发聩的几声春雷!现代浮躁的社会,有几个人能冷静思考中国书学的历史将来,除了启功这样的学者,谁还能和李元茂一样提出这样的卓识远见。

  我和李元茂初识,缘于书画。十几年的书画金石收藏鉴别经历,让我颇为自诩,总觉得自己看古书画金石的眼力,还算可以,但我在业内最佩服的还是李元茂先生。中国现在古书画鉴定有三派,一是谢稚柳的艺术派;一是启功的考据派;一是徐邦达的技术派。李元茂以他五十多年、目鉴书画金石逾百万件的丰富经历,兼顾了这三派所有的长处,他克服了博物馆专家的只能看真,不能看假;学院专家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商贾专家只知所然,不知道所以然的短处。经验丰富,目力过人,且本人又是书法篆刻大家和仅有的几个国家级古书画修复大师,让他成为了目前既有丰富实践,又有自己独特理论的屈指可数的中国大陆古书画金石鉴定大家之一。

  他在书画鉴定理论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他的干支速算法和他发现古书画里“写篆”对考证古书画独特价值。我对他古书画鉴定水平的认识,起于我和他的初识。那时我收藏了一幅吴雯绫本书法轴,我曾经拿给两位故宫的知名专家看,一个根本就不知道吴雯是谁,不置可否;一个看了,言是吴雯同时人所仿。对我提出的疑惑:吴雯在当时默默无闻,他的书法在当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谁能仿他,仿他干什么呢?这个专家也茫然,没有解释。因为吴雯是在乾隆年间诗集刊刻后才以诗人之名慢慢有名的。后来我拿给李元茂看,他一打开,看到“壬午”的年号,马上就算出是康熙四十一年,一秒钟的时间,而我要查干支书,这就是他的著名干支速算法。他看了几个字,就説这幅书法写的有些拘谨,不是大家,这和我后来拿出的另一套石鼓文帖,他没有几分钟就判断出是何绍基和杨尚文在洪洞赵城的合刻的翻刻本一样,是典型的谢稚柳艺术望气派鉴定风格。他细细看后说:吴雯书学米芾,书体恣肆古雅,是清初的一个学帖大家,这幅书法写的不错,但和吴雯还是有点差距,书轴所用的板绫和装裱,上款的称谓等都是康熙风格,应是清初人仿吴雯所写的,是徐邦达技术派的典型鉴定风格;对我的疑惑和作者是谁,他想了想,然后翻了翻一本古书,十分肯定地告诉我:这是吴雯的弟弟吴霞写的,我原先见过他的字,书轴所写的诗是吴霞写的,不是吴雯,你看这本吴霞的《晴连阁集》有,这是典型的启功考据派鉴定风格了。真的让我佩服!

  言未毕,客欣喜説了一句话:一超直入如来境,从此不言山西无大家了。并嘱我援笔以记。今草率成文,请有识大家以教我。

  乔晓军:著名学者、古书画鉴定家,独立鉴定人,至今出版400余万字专著;近百万字的《清代翰林传略》,填补了中国清史中翰林研究空白。近二百万字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补遗一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补遗二编》是书画界、古玩业、拍卖行、历史研究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俞剑华并称中国书画人物研究的两座山峰,人称“俞大典”、“乔书”。 其多篇古书画鉴定论文,对拍卖业、中国书画史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元茂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